“克隆模式”萬變不離其宗 通病致使互聯網金融“亂象叢生”
時間:2018-07-13 13:36瀏覽次數:21213來源:本站
不知不覺中,2018年上半年已悄然而逝,但對金融行業來說,上半年過得卻沒那么平靜。以防范化解各類金融風險為主線的各項工作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各監管部門、地方政府不斷地進行著各類專項打擊整頓活動,互聯網金融領域更是作為此輪嚴監管的重中之重。但是,即便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還是有著一些心存僥幸的人在利益驅使下試圖鋌而走險,從事非法集資、網絡營銷、違法違規交易等犯罪活動。
期貨日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部分犯罪活動都有一個相似點,利用各種互聯網工具或平臺進行天花亂墜的違規宣傳和誘導性交易是這些不法分子的慣用手段,而且屢試不爽。其實,這種現象在股票領域早有先例,通過“非法薦股”致使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有關部門對此進行過嚴厲打擊,但現在這類犯罪行為卻又死灰復燃,并被不法分子“活學活用”進行了延伸。
“克隆模式”萬變不離其宗
現貨交易(貴金屬、藝術品、郵幣卡)
現貨市場交易種類繁多,且與期貨市場息息相關,投資者經常將其概念混淆。加之對現貨交易場所的監管有所缺失,因此現貨交易場所也就成為不法分子的行騙首選。
近日,上海奉賢警方成功破獲了一起網絡“炒黃金”詐騙案,這個犯罪團伙分工明確,為騙取客戶的資金,犯罪人員分別在網上冒充投資分析師、收益客戶群體來誘騙他人參與網絡“炒黃金”,在其提供的虛假網絡黃金交易平臺上,騙取客戶的巨額資金。
據一位被害人介紹,平日自己炒股票,后來莫名被拉進了一個股票微信群,沒過幾天,群主就留言說最近股市行情不好,推薦大家炒黃金。很快,群里就有人主動報名申請加入到“炒黃金”的隊伍中,沒過幾天這些人曬圖自稱大賺了一筆,這使被害人心動不已,最后也選擇加入其中。可是,當他把錢一轉過去,所有人都沒了動靜,交易賬號也無法登陸,直至此時,被害人才知道自己上當受騙。
據后來被抓獲的犯罪嫌疑人坦白,原來這個“50多人”的群只有被害人一人為投資者,其余的都是犯罪團伙操縱的“小號”,目的就是造成假象,鼓動被害人大金額投資。據了解,這個團伙還私自設計開發了“炒黃金”軟件,并發送給被害人下載鏈接,等被害人下載后,就讓被害人將投資款轉入軟件附帶的賬戶,這個賬戶完全被犯罪團伙操控。而等到被害人大金額轉賬后,這個群就立即解散,銷聲匿跡。
無獨有偶,河南的吳女士聽朋友推薦,加入了一個炒股微信群,隨后,在群里小助理“跟著講師操作,穩賺不賠”的承諾下,吳女士進入了所謂的“香港匯贏環球”平臺進行黃金交易。但就在錢轉入后沒多久,10多萬元瞬間沒了8萬。不僅資金突然蒸發,之前熱鬧非凡的薦股群也突然安靜下來,平時噓寒問暖的小助理也再沒了音信。警方在隨后的調查取證時發現,這個犯罪團伙的一個小微信群里面有40個人,可能受害人只有三四個,剩下的人全部都是托兒,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一旦受害人上鉤,嫌疑人就會誘騙其到指定交易平臺投資交易。而只要資金一到賬,錢就會被轉入該團伙辦理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內。
此外,還有北京市工商局前不久公布查處的多起金融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北京新視覺收藏文化有限公司為取得客戶關注和信任,讓業務員在發展客戶過程中以河北郵幣卡交易中心業務員的名義,并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宣傳、介紹河北郵幣卡交易中心的相關用語,使得客戶誤以為該公司與河北郵幣卡交易中心為同一主體,并認為該公司實際經營郵幣卡業務和提供投資理財等服務。同時,該公司還存在網站使用“在線投資,本金保障;形式多樣,穩定收益”等違法宣傳用語,以及擅自變更住所等行為。
P2P平臺
在近期金融監管趨嚴、網貸備案延期、股市不振以及當前整個市場資金流動性緊張的大環境下,不合規、經營不善的P2P平臺不斷“爆雷”。近一個月前,成都高新區人民法院審結P2P平臺“懶財主”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經審理查明,被告人通過“懶財主”平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逾7億元,已歸還4.8億元,投資者實際損失2.3億元,涉及9723人次。成都高新區法院披露的信息顯示,被告人通過互聯網、QQ、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渠道面向社會宣傳“懶活期”“懶定制”“懶定期”等項目,并承諾7%—13%不等的利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外匯交易
在“第十屆陸家嘴論壇(2018)”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演講時表示,一定要維護公平、公正、公開的外匯市場環境,堅持真實性、合法性、合規性審核,堅持跨境交易留痕原則,加強穿透式監管。嚴厲打擊地下錢莊、違法外匯交易平臺等外匯違法犯罪活動。
如此強監管下,卻還有人“刀口舔血”。據報道,浙江金華市公安局金東區分局日前偵破利用非法網絡平臺“炒外匯”的特大系列詐騙案,涉案金額2000多萬元,已有30人被移交檢察機關批捕。一被害人說自己通過股票交流QQ群結識了一位“阿牛老師”,后者推薦她炒外匯,稱他們有操盤團隊,盈利五五分成。被害人從在“納斯國際”網站注冊并加入“VIP打單群”開始盈利,到充值后,系統無法登陸,錢款無法取出,僅僅只用了幾天的時間。據犯罪嫌疑人——同時也是該網站開發維護人員交代,自己是在寧波注冊一家電子商務公司,開發用于詐騙的非法交易平臺,以6萬—8萬元出售給詐騙分子,“我按他們的要求寫代碼,作用就是控制輸贏概率,一般客戶贏的概率是40%,輸的概率60%”。
數字貨幣交易
近年來,隨著比特幣的大幅漲跌和“區塊鏈”概念的火爆,打著“區塊鏈”的旗號發售“空氣幣”進行傳銷詐騙活動頻頻出現,但到頭來也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今年4月,西安市公安局成功破獲一起以“區塊鏈”為噱頭、涉及全國1.3萬余人、涉案金額8600萬元的特大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件,抓獲9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據了解,該犯罪團伙以“區塊鏈”為噱頭,在互聯網搭建“消費時代DBTC”網絡交易平臺,虛構“禹澳幣”“大唐幣”等所謂虛擬貨幣作為交易產品,利用微信和網絡公眾號向社會不特定人群推送,以高額收益為誘餌,招攬群眾注冊成為會員、繳納資金。一方面,其號稱“會員投資虛擬貨幣后,可持幣生息、儲量增值、復利倍增(日結),持幣量100枚至1萬枚,每天生1%—3%”的利息;另一方面,其設置兩種計酬獎勵模式,引誘會員發展下線。6月,江蘇省檢察機關向社會通報了“萬福幣”特大網絡傳銷案的審查情況。據介紹,該組織利用虛擬貨幣進行傳銷,發展下線千余人,騙取傳銷金超1.42億元。
去年9月,中國監管機構曾發表聲明,從現在起,中國沒有任何組織或個人可以通過虛擬貨幣籌集資金,因為他們“嚴重擾亂了經濟和金融秩序”。潘功勝在近日也表示,ICO(首次代幣發行)以及各類變相的ICO、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交易活動,互聯網外匯交易平臺,涉及非法集資和非法發行證券,“是不讓干的”,這也意味著在監管層眼中,ICO仍涉嫌非法集資和非法發行證券,監管層始終沒有對ICO監管松口。
總結上述幾起案例可以發現,不法分子的套路完全就是在復制粘貼。為了能夠招攬來客戶,他們設立或聘請專門人員通過炒股QQ群、微信群、微博、網絡直播室、論壇、股吧等互聯網工具或平臺來“尋找獵物”,由于投資者在股市中所占的比例較大,因此他們以此為切入口,逐漸通過各種方式誘騙投資者參與到他們的交易中去。他們不但有自己的專業話術,甚至還編寫了話術手冊,詳細地羅列了引導人投資的技巧,語言在他們心里就是一門騙人的“藝術”。一旦你被這些花言巧語、高收益誘惑吸引,那么他們也就完成了“請君入甕”的一步,接下來就容易得多了,只要掉入其中,就完全被牽著鼻子走了,直至你的錢袋子向他們敞開懷抱,最后,他們“萬事大吉”、溜之大吉,徒留下你悔恨不及。
不法者花樣百出、無孔不入
不法分子的套路可遠遠不止這些,他們可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力求在各個方面將你“攻陷”。
一些受害者在接受期貨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有些交易平臺看著很正規啊,不僅有相關的注冊手續,還有監管部門的批文呢。”聽到此話,真是倍感同情,看來高額利益的誘惑可以使你變得“天真無邪”。不法分子除了嘴上的功夫了得,造假也“造”得膽大妄為。
據報道,近期有自稱是“上海華信商品交易中心”(下稱華信商品)的招商人員向投資者介紹其平臺可交易“工業銀、瀝青、天然氣及工業銅”等品種,采取的是“T+0雙向交易、手續費日結”模式。并聲稱,華信商品隸屬于“上海華信資本投資有限公司”,并向投資者發送了平臺的相關交易規則及資質文件包,文件包里包括營業執照和批文以及交易規則和代理協議合同等。值得注意的是,營業執照上面的公司為“上海華信資本投資有限公司”,法人為王小練,注冊資本為39億元人民幣,注冊時間為2015年2月2日。而在上海市金融辦的“批文”中,不僅錯別字百出,而且引用文件的名稱也存在問題,同時,落款的章顯示的是“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
后來經求證,不僅注冊信息不對稱,而且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信訪處工作人員也表示,相應批文系偽造。在上海,投資公司或交易平臺的審批和監管不屬于金融辦的主管范圍,上海市金融辦審批的是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貸款公司。
偽造公文在我國刑法中可是有著明確的規定,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拋開這方面不看,單從其所展示的交易品種和交易制度就已經違背了國發〔2011〕38號、國辦發〔2012〕37號以及清理整頓“回頭看”31號文的規定。
當前,微信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必不可少的交流生活軟件,不法分子也正是看上了這一點,哪里人多就往哪里鉆。不法分子利用投資者“一夜暴富”或急于扭虧的心理,多采用夸張、煽動或吸引眼球的宣傳用語,散播到微信的朋友圈或公眾號中,時刻挑逗、刺激某些人貪婪的欲望。例如:“老師”“股神舍命指導”“跟買即漲停”“推薦黑馬”“提供內幕信息”“包賺不賠”“保證上市”“專家一對一貼身指導”“對接私募”,等等。
上個月,深圳網信辦會同市金融辦對微信產品中存在的“微盤”等互聯網金融違規交易行為進行專項清理整頓,關閉公號199個。據了解,此次依法關閉的公號中,多數涉嫌違規宣傳和誘導性交易等問題,如:“金德微交易服務交流中心”自稱“最高可獲得85%的投資回報!第三方銀行資金托管,100%安全”;“每日微盤投資指導”自稱“原油微盤,白銀微盤,銅微盤,貴金屬微盤,免費提供高達95%以上準確率的微盤自動喊單系統,讓你輕松賺錢,輕松月入十萬”。
面對如此誘人的回報率,相信很多人難免有所心動。殊不知,你心動的同時,對面正有一個無形的陷阱等著你。
“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這是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對投資者的忠告。
監管機構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微盤”交易具有交易模式普遍違規、高風險高杠桿、資金安全存在隱患、投資者保護缺失、違規宣傳、誘導性交易、逃避監管等問題,嚴重侵害了廣大小微投資者的利益。同時,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微信公眾號運營者要依法合規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加強內部管理和自律,積極傳播正能量,共同維護清朗的網絡空間和健康的網絡傳播秩序。
嚴厲監管不會松懈
針對此類互聯網金融亂象,近年來,國家監管部門及地方政府也在不斷出重拳進行監管整治,誓要將這些蛀蟲徹底鏟除。
上月,在全國公安機關2018年打擊非法集資犯罪專項行動部署推進會上,公安部部長趙克志就表示,要依法打擊互聯網金融領域非法集資、網絡傳銷、違法交易場所經濟犯罪、利用金融機構實施非法集資等突出犯罪,把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涉及人數眾多的非法集資作為打擊重點,依法精準打擊,切實打出成效。
7月10日,中國證監會在其官網上發布了題為《警惕互聯網“非法薦股”》的非法證券期貨風險警示文。“非法薦股”正是不法分子引導投資者一步步掉進陷阱的原始手段。警示文/強調,此類非法活動花樣繁多,欺騙性強,而不法分子往往無固定經營場所,流竄作案,有的甚至藏身境外,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和證券市場正常秩序。
溫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在此前印發的《溫州市交易場所監管“負面清單”(試行)》通知中,明確指出各類非公共資源類交易場所開展“微盤”交易;金融類交易所采用廣告、公開勸誘等公開或者變相公開方式,如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報刊等向社會公眾發布計劃、掛牌說明書、擬轉讓數量和價格等有關產品發行或轉讓信息,以及與互聯網平臺合作開展違法違規業務;商品類交易所通過贏利承諾、“老師喊單”或操縱、虛設價格行情等欺騙手段誘導客戶入市交易等行為均為地方金融市場主體不能做的“事項”,作為“底線要求”或“禁止規則”明確不能突破。
監管永遠不會松懈,但若想從源頭上徹底根治此病,完全取決于接收此類違法違規信息的社會公眾,在高額的利益誘惑面前是否能守住自身的防控金融風險底線,是否能抑制住自己貪婪的欲望。我們時常說要牢記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風險須自擔,但這些是建立在合法合規的投融資基礎之上,否則何談風險!應該只能算作是一種心甘情愿給別人送錢的行為。每當你的本心開始動搖的時候,請時刻記住這句老話: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真的感覺會掉點什么,那一定是秤砣,理性的砝碼該將你從虛幻中砸醒。人心不足蛇吞象,所以投資者自身才是防范各類金融風險的關鍵所在。外界的因素不可能完全控制,就像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一樣,不法分子總會挖空心思找尋那一絲絲漏洞,因此,只有不斷強化自身的風險識別和防范意識,對這些金融亂象不關注、不參與,再多千奇百怪的花樣才會不攻自破。
手機登錄請點擊此處下載期貨云開戶APP